环球体育最新版下载

18年“港独”学联主席张倩盈称,一听国歌就想呕,如今下场如何?_香港_表演_政治

“我一听到国歌就想吐。”

这句话你信吗?竟然是一个正儿八经的中国人说的!

即使不至于每次听到国歌就热血沸腾,至少也应该心生敬意吧。没想到居然有人公然侮辱国歌,这种情况实在是第一次见到。

香港的“废青”张倩盈,因为这番话一夜爆红,成为全国焦点。那么,这位毫无羞耻的女人,现在到底怎么样了呢?

展开剩余89%

2018年5月,香港立法会。

一场关于《国歌法》的听证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本应该严肃且有些枯燥的氛围,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打破了。

“我一听到国歌就想吐。”

发言的正是当时香港学联的秘书长,大学生张倩盈。

她话音未落,全场哗然,愤怒、震惊、不可置信的表情立刻取代了所有议员和与会者平时的镇定。

这句话,犹如一颗精心布置的炸弹,瞬间引爆了现场,随即也引发了香港舆论的持续轰动。

细看事件的全貌,张倩盈这次“发言”绝非一时的情绪失控。

根据听证会的规则,她并没有独立发言的资格。那么,究竟是谁为她开了“绿灯”?

答案是“乱港”议员范国威。

当范国威轮到发言时,他仅仅说了几句草率的话,然后毫不征兆地将发言权“转交”给了张倩盈。

这显然是公然破坏议事规则,而麦克风还没等主持人反应过来,就交到了张倩盈手中。

她没有丝毫犹豫,这显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她没有针对《国歌法》做任何理性或法律上的辩论,而是选择了直接抛出最刺激公众神经的情绪化言辞。

这已经不仅仅是参与立法讨论,而是在上演一场旨在破坏议程、制造冲突的政治秀。

从范国威违规“转让”发言权,到张倩盈的极端言论,再到事后范国威与安保人员的肢体冲突,整个过程清晰地构成了一个挑衅的闭环。

她的目标非常明确:激怒,而非说服。

那么,为什么选择“想吐”这个直接粗鄙的说法呢?

因为在当时香港的激进青年圈,传统的理性辩论已经不再被看作是有效手段,甚至会被视作软弱。

谁的姿态更极端、谁的言辞更过火,谁就更能获得圈内的认同和喝彩。

作为浸会大学政治系的学生,张倩盈显然明白这一点。

在那个回音室中,一句突破底线的“金句”比任何理性严谨的论述都更能打动人心。

这句“想吐”,成功地巩固了她在激进派中的“英雄”形象,并让她所在的组织赚足了眼球。

表面上看,这场表演的效果显著。

张倩盈和她的那句“想吐”,迅速占领了香港和内地的媒体头条,听证会被迫中断,轰动效应完美达成。

她如同一记重拳砸向了建制派的议程。

但最终,这记重拳如同打在棉花上,反弹的力量最终砸向了自己。

她低估了主流社会的反应,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无法容忍在立法会这种严肃场合公然侮辱国家象征的行为。

舆论很快发生了反转,铺天盖地的批评铺面而来。

她和她代表的激进立场被贴上了“无底线”、“不理性”的标签。

更具讽刺的是,她的这场表演,反而成了《国歌法》必须立法的最佳证据。

建制派议员和特区政府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指着电视画面说:“你们看,就是因为有这种人,我们才需要立法来维护国歌的尊严。”

在表演结束后,舆论的喧嚣渐渐平息,现实却冷酷地呈现。

随着《国歌法》顺利通过,香港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剧变。

当年的“政治秀”,现在看起来既不合时宜,又显得可笑。

而那些当年站在舞台上的演员们,也为这场表演付出了真实的人生代价。

范国威因参与非法集会被判入狱,政治生涯宣告结束。

而张倩盈则彻底从公众视野消失,早早离开香港,消声匿迹。

曾经那个渴望成为聚光灯下的学生领袖,如今选择了隐匿在海外。

她为了那几分钟的“高光时刻”,用自己的未来买了单。

张倩盈事件告诉我们,当一个年轻人将校园政治与现实政治混淆时,最终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她把立法会当成了大学辩论社,以为只要敢说话,就能赢得比赛,却忘记了言辞和行为背后,承担着沉重的责任。

她为自己争取到了全国的关注,但她得到的,却是失去一切的代价。

这也许是“出名要趁早”背后最残酷的注脚。

发布于:山东省